我国饲用维生素的生产应用概况及发展趋势

 

1  我国饲用维生素的生产现状与市场分布

  我国维生素工业起源于60年代初,当时主要以生产医药用原料为目的。进入70年代,若干种B族维生素已能自行生产,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引起震动;80年代,我国已基本形成除生物素以外的各种维生素生产体系。如果相关生产工艺能符合设计要求,到今年下半年,生物素产品即可形成规模化生产。我国将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能够生产迄今发展的所有维生素品种的极少数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出口国之一,相当一些产品的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1.1  维生素A

  目前我国有厦门金达威、浙江新昌新合成、上海罗氏(泰山)和沈阳巴斯夫等四家较具规模的维生素A生产厂家。年生产饲料级干粉(50万国际单位/千克)约3500~3800吨,其中国内2000~2200吨(生产与需求数据均为2001年估测值,下同),其余出口欧美、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上述厂家有的只生产M型或P型产品,有的则根据市场需要同时生产两种产品,金达威公司最近还研究出较先进的水弥散性产品生产工艺。

1.2  维生素D3

  由于维生素D3结构较为复杂,合成工艺难度较大,全球只有美国苏威、瑞士罗氏、德国巴斯夫及中国金达威四家公司具有规模化生产能力。在中国,迄今为止只有厦门金达威公司具备从胆固醇为起始物合成维生素D3的能力,且其后续工艺及产品质量亦优于进口产品,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目前我国年需饲料级维生素D3400~430吨,金达威的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国内所需,加上沈阳巴斯夫公司进口少量维生素D3油喷粉,我国目前的生产能力已自给有余。

1.3  维生素E

  由于生产维生素E的中间体异植物醇和三甲基氢醌的合成在浙江新昌制药厂和重庆西南合成制药厂取得突破性进展,90年代后期我国维生素E的生产呈现跳跃式发展。目前已具有年产3600~3800吨维生素E油的能力,可以生产出50%含量的饲料级维生素E粉7000~7500吨,而国内目前需求量仅为2600~2800吨,除了出口外,尚有相当余量。因此,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维生素E市场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程度,市场价格已近乎生产成本。

  考虑到国际上学术界对维生素E研究领域的关注有增无减,尤其注意到对改善动物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抗应激能力以及在改善肉质等方面的显著功效,我国现时饲料产品的维生素E实际应用水平及国内饲用维生素E市场尚有相当大的潜力有待开发。

  由于新昌国邦兽药厂已生产出水弥散性维生素E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

1.4  维生素K3

  我国曾有多家药厂生产维生素K3,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已纷纷停产。目前有规模的仅剩辽宁鞍山兽药厂仍在正常生产,且略显不足的是仅有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一种衍生物。国外不少研究证明,在饲料或预混料的生产、贮存过程中,MSB中的甲萘醌的损失相当大,因此,国际上已开发出稳定性较好的烟酰胺甲萘醌MNB)和二甲基嘧啶甲萘醌(MPB)。值得庆贺的是我国已有生产厂家正在开发生产高稳定性的维生素K3衍生物。我国年需饲料级维生素K3产品(50%有效含量)约250吨,其中60%左右需要进口,进口产品中以意大利威尼达的产品占主导地位。

1.5  维生素B1

  我国维生素B1的生产技术相当成熟,多家药厂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其中天津中津药业、华中制药、东北制药总厂等主要厂家已共计具有年产2500吨以上的生产能力,而国内需求不足1000吨,因此大部分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由于受国家出口退税及创汇优惠等政策影响,维生素B1的生产厂家主要将销售精力置于出口渠道,而忽略了国内饲用市场的开发。因此,现时进口产品绝大多数是“中性包装”出口、“贴标签”进口的典型国产货。

1.6  维生素B2

  我国的维生素B2生产工艺分发酵和半发酵两大类。其中以湖北广济、上海永信和天津太和制药最有代表性。由于菌种的更新和工艺的改良,近年来B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亦相应下降,总生产能力已远超过国内需求,达1500吨左右。与进口维生素B1类似,相当部分进口的维生素B2亦属于贴标签的国产货。

1.7  泛酸钙

  我国现时饲用泛酸钙年需求量约1500吨,过去相当长时间,由于拆分技术未完善,D-泛酸钙以进口产品支配市场为主。90年代后期,我国已有多家药厂或化工厂具备生产D-泛酸钙的生产能力,其中有40多年生产历史的上海四药经过技术改造,已具备年产1000吨的生产能力,30%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地。

  此外,湖北仙桃、浙江湖州以及山东济南等地的化工厂亦已建起年产200~500吨生产能力的生产线,从目前情况看来,右旋泛酸钙的拆分工艺是制约饲用泛酸钙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

1.8  维生素B12

  长期以来,我国饲用维生素B12主要依赖进口。近年来,华北制药厂、石家庄制药厂等企业先后建立多条维生素B12专用生产线,1%饲料级粉剂生产能力达500吨左右,其中90%左右出口。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维生素B12出口国之一。

1.9  维生素C

  作为饲料添加剂成分使用的维生素C,随着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哺乳动物的开食补料,畜禽抗应激日粮的设计、速长型肉禽骨骼矿质化特殊考虑而补充稳定性较高的保护型维生素C产品或维生素C衍生物,亦日渐成为饲用维生素C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生命力的饲用维生素C产品主要有包膜维生素C和磷酸酯维生素C两大类。北京桑普公司和安徽四通生化制药公司曾生产出质量不错的多磷酸酯维生素C,可惜未能在市场推广及产品更新换代方面有更多的作为。而包膜型维生素C的生产者亦应从概念炒作与分析方法上作必要的调整,才有机会与国际品牌产品进行平等竞争。

1.10  叶酸、维生素B6及烟酸/烟酰胺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的叶酸、维生素B6以出口为主,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瑞士龙沙公司与广东农药厂合资兴建的广州龙沙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所生产的烟酰胺年产量达3000吨左右,除了满足国内市场之外,尚有相当数量返销国际市场,其它厂家已难有生存空间。

1.11  生物素

  目前我国至少有三家机构从事生物素的研究、开发与规模化生产设计。若无意外,今年下半年将会有产品问世,可望2~3年内完全替代进口产品。

1.12  氯化胆碱

  从经典定义上来衡量,氯化胆碱并非维生素家族的标准成员,但在饲料添加剂领域,往往将其与维生素相提并论。由于其生产工艺相对较简单,我国氯化胆碱生产能力早已超出实际需要量的一倍以上。无序的市场竞争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的模糊化,有的氯化胆碱生产企业已成为饲料添加剂行业名目张胆生产劣质产品的典型。尽快修订氯化胆碱标准测定方法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2  饲用维生素生产和使用上有待解决的问题

2.1   生产企业的产品与行业人才结构单一化,无法组建有效的市场推广队伍

  由于饲用维生素主要出自制药或化工行业,且每家企业只能生产1~2种产品,生产企业人才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生产企业及其营销人员说不清其产品在饲用上的功能及其特点,无法指导终端客户解决其饲料生产或动物饲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可能将用户存在的问题反馈回生产企业,故企业无法根据市场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种类或结构。生产企业在市场上掌握的主动权唯有调整价格一项,这使其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处于被动状态。

2.2  生产企业重产品生产技术,忽略产品应用技术

  目前我国的维生素生产企业一般只关注产品的生产技术,很少对产品应用技术作必要的研究。因而产品缺乏卖点,只能跟在别人后边走,企业错失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性能、获得市场主动权的大好时机。

  例如,我国的饲用维生素生产企业,很少去研究自己的产品在饲料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的分布均匀度与稳定性等问题,更少去研究哪一类的饲料需要产品的哪种化学化合形态更合适。典型的例子是:不少维生素B1的生产技术人员或销售人员说不清盐酸盐与硝酸盐产品在饲料生产使用上的差别。

2.3  检测手段的可靠性

  饲料企业往往存在一种心理误区,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宁愿多花钱去买外国品牌的产品,而不愿买国内品牌的产品。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产品质量的鉴别缺乏可靠的依据。例如对维生素B12、生物素含量的测定存在颇多误区;氯化胆碱检测方法的误导,为做假者间接提供了保护伞;维生素C测定方法的随意外延给某些产品的概念化炒作提供了把柄,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很有必要自己去摸索一些可靠的产品质量鉴定方法,而不应消极地等待国家相关机构去颁布有关条文。

2.4  产品包装与宣传

  某些老资格的企业由于习惯与方便等原因,很少考虑改善产品的包装式样或作必要的形象宣传,无形中给竞争对手提供了攻击的机会,也会对用户的信心产生动摇。

2.5   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正确理解各种维生素的生物学功能和对动物生产的实际贡献

  数10年来,动物营养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各种维生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因此,对各种维生素在不同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水平应以改善生产性能或产品质量为标准,而不宜仅仅停留在过去的概念基础上。最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有维生素K,经典概念的维生素K作为凝血酶原的激活剂而促进凝血作用。事实上除此之外,维生素K在参与机体代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E和维生素C在增强机体免疫机能、缓解应激等方面的作用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2.6   根据具体饲养条件,为发挥动物潜在的生产性能设定各种维生素添加水平

  随着饲料市场竞争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