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位专家联手抵制牛奶有害论

 
  据广州日报报道“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牛奶及乳制品为食物过敏的元凶”,“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针对近日国内甚嚣尘上的号称“完全颠覆传统健康观念”为主题的“牛奶有害论”,卫生部网站昨天全文刊发国内15位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的署名文章,驳斥此观点,并倡导健康宣教应当尊重科学与事实。

  牛奶蛋白公认优质

  “牛奶有害论”认为“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指牛奶中的酪蛋白过多,这种蛋白质“坚硬、粗糙、极难消化分解”。而专家昨天回击称,牛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接近,而且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在营养学上是公认的优质蛋白。其营养价值虽然比不上人乳,但是却优于大米、面粉中的植物蛋白,而且比肉类和大豆蛋白质的营养评分都高。

  专家指出,牛奶和人乳在营养成分上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更主要的方面是具有很大的类似性。相比而言,米、面、豆类、肉类等其他食物与人乳的营养成分相差更大。人体的成长和健康,有赖于各种不同食物的合理搭配。

  针对“牛奶有害论”提出的“喝牛奶不补钙反减钙”观点,专家表示,过量摄入蛋白质确实可能影响钙在体内的保留。但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未达到西方居民那种过量的程度。一些美国人将牛奶当水喝,每天可达1000ml以上(含钙1500mg),再加上进食大量的肉类,其蛋白质摄入总量每天超过120克;而我国居民目前每日蛋白摄入大约70克,每日钙摄入量不到400mg。

  “如果喝牛奶真的引起‘减钙’,国内外有那么多儿童经常饮用牛奶,那么佝偻病的发生率为何未见增加反而显著下降呢?”专家表示,“建议适量摄入奶制品,用牛奶中丰富的钙来补充我国居民膳食钙不足的缺陷,绝不会引起钙的丢失。”

  非致慢性病因素

  针对牛奶蛋白引起的过敏问题,专家回应称,“仅在很少的人身上发生”。食物过敏主要是少数人具有的过敏体质引起的,最常见于生命的头1~2年,大部分人3岁以后过敏反应逐渐下降,只有1%~2%的成人仍然存在食物过敏问题。相比而言,我国居民更多见的食物过敏源是鱼虾和贝类。专家表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应该用少数人的食物过敏问题作为全体国人禁食牛奶的理由。”

  针对“牛奶有害论”将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超重和肥胖等疾病的迅速增加归咎于牛奶,15位专家指出,牛奶不是导致我国居民慢性病增加的主要膳食因素,预防慢性病的主要膳食措施应该是控制油脂和肉类的消费,对牛奶横加指责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误导了群众的食物消费。

  近年来,美国有研究提示,乳糖消费过高可能增加卵巢癌的发生率。“大陆居民的牛奶消费量平均每人每天只有26克(不足30毫升),与美国的推荐量相差20多倍。”专家据此指出,在这样非常低的摄入水平下不考虑我国人民的营养缺乏问题如何解决,反而担心牛奶“过量”引起的乳腺癌,是“南辕北辙,咄咄怪事”。

  这些专家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春明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孝曙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程义勇研究员等15位营养学、食品科学和预防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