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饲料工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饲料总产量1.07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8,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Q,今后饲料工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四大战略为指导,树立牢固的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观念,实行从饲料配方到养殖产品上市全面安全溯源管理,对饲料与饲料添加剂全程监控。
1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1.1 蓖麻毒素的检测技术
2003年沧州市发生重大蓖麻粕中毒事件,数月间400多万只蛋鸡产蛋率从95%下降到20%,养殖户损失近千万元,究其原因是饲喂了一种所谓的“脱毒”蓖麻粕(蓖麻碱等毒素实际含量较高)。为了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准确的毒素测定方法和相应的市场准人标准,其中,蓖麻碱含量的测定是评价脱毒蓖麻粕是否能进入饲料原料市场的关键指标之一。
对蓖麻粕原料,通过建立HPLC法、ELISA法和真核细胞培养法分别对蓖麻碱、蓖麻毒素和蓖麻毒素活性进行检测,可以作为蓖麻粕能否进入市场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浓缩或配合饲料,建立了以蓖麻碱为生物标识物的监控检测方法,使用LC-MS技术,可判断饲料中是否添加使用了蓖麻粕;通过LC-MS检测技术对动物尿液的检测,还可检测出动物是否饲用了含有蓖麻粕的饲料。
1.2 饲料中B—兴奋剂等4类13种违禁药物的分类同步检测确证技术
p—兴奋剂一直是今年国内外违禁药物的监查重点,而且继盐酸克伦特罗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多种新的药物“变种”,如西马特罗、沙丁胺醇、莱克多巴胺等。硝基呋喃类药物有致癌作用,在2003年底至2004年初东南亚国 家出口的水产和肉鸡药物残留超标被拒后,引起各界的广泛注意。为了确保饲料和食品安全,有效打击滥用违禁药物的不法行为,必须建立经济可行,能定性、定量并最好能同时准确检测几种同类违禁药品的技术和方法。
1.3 有机砷制剂的检测技术
作为国家批准使用的动物饲料添加剂,有机砷制剂洛克沙胂和阿散酸等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砷制剂极易被人和动物吸收,大部分以甲基砷酸和二甲基次砷酸等甲基化产物迅速排出体外,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较少。但畜禽日粮中长期大量使用砷制剂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有机砷制剂在环境中的降解以及在生物链中传递问题,已成了国际上新的研究热点。过去对砷的分析通常只考虑砷的总量,而不同形态砷的毒性和生理作用差别很大,原国家标准GB/T13079-1999方法只是对总砷的检测,致使饲料中的无机砷含量是否超标无法判断,因此准确定性和定量分析饲料中不同形态的砷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固相萃取技术可实现对饲料中洛克沙胂的检测。通过优化饲料中洛克沙胂的提取、净化和色谱分离条件,得到了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的检测方法,能直接测定饲料中洛克沙胂的含量。采用阴离子交换柱进行分离,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实现了对饲料中阿散酸的直接检测。与AOAC方法相比,改进了对阿散酸检测的专属性和精度,提高了检测效率,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为有机砷制剂在动物饲料中使用的监督管理,在动物排泄物中的残留及其在环境中的蓄积、转移、转化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1.4 防范疯牛病饲料例行监测
疯牛病的病原是朊蛋白,主要传播途径是牛采食了带有疯牛病和绵羊痒病病原的饲料。今后有关疯牛病检测技术的研究应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动物朊蛋白抗体特异性抗原位点的识别与筛选,这关系到检测的敏感性和可靠性,而多株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是研究疯牛病检测试剂盒的最重要的保障;二是以动物外周器官朊病毒表达模式为基础,对动物外周淋巴组织和可采集的外周神经组织进行系统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最优活体检测的组织部位及检测方法的建立。
1.5 利用基因芯片实现快速药残检测
基因芯片是指将许多特定的寡核苷酸片段或基因片段作为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的基因按碱基配对原理进行杂交,再通过激光共聚焦荧光检测系统等对芯片进行扫描,并配以计算机系统对每一探针上的荧光信号作出比较和检测,从而迅速得出所要的信息。
目前我国用于兽药残留检测的基因芯片正处于发展的初期,可检测的兽药种类相对较少,但已初步实现了多残留检测,显示出基因芯片的并行性和高通量性,且基因芯片容易实现集成化和自动化,在兽药残留的自动化检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基因芯片用于抗生素残留检测具有可同时检测多种药物、准确性高、前处理简单、速度快等优点,将会实现对无抗发酵饲料生产、生猪饲养以及屠宰、加工、销售,从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追溯。
针对我国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借鉴英国的最新研究,可考虑将残留代谢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动物源耐药病原菌流行病学及动物源食品安全相关的环境生态学等研究作为我国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研究上的优先发展领域。
2 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效价评定规范
2.1 高铜的使用安全研究
在过去几十年中,高铜和高锌被广泛应用于养猪生产中,对有效控制仔猪腹泻和促进仔猪生长,提高养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高铜高锌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畜产品金属残留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蛋氨酸铜和碱式氯化铜的生物学效价高于硫酸铜。减少饲料中铜的添加量和缩短铜在日粮中使用的时间是减少铜排泄的最直接的手段,而使用蛋氨酸铜和碱式氯化铜替代硫酸铜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排放并节约铜源。
2.2 抗草甘膦大豆转基因PCR检测及其饲用安全研究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除草剂外源epsps基因导人到大豆基因组中的新型转基因品种,因获得对除草剂草甘膦的抗性,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种植面积最为广泛的转基因作物,其加工产品转基因豆粕主要应用于饲料业。对转基因产品从试验研究开始到产品的商品化都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及安全审查程序。
利用定性PCR检测技术检出RR抗草甘膦大豆(粕)及饲料产品中的外源基因,最低检测极限达到0.1%重量比或pe级DNA模板水平。用双链DNASYBRGreenI结合染料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测定出大豆标准品及大豆模拟样品中的转基因大豆含量。建立的PCR方法适用于RR大豆或饲料中转基因成分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试验证实,常规与RR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粕)具有相近的营养学组成,对断奶仔猪和生长猪的营养生物学效价具有实质等同性。饲喂高水平RR抗草甘膦转基因豆粕的大鼠生长、生理机能正常,组织器官未发生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特征;肌肉组织中没有检出外源DNA的沉积。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证实RR抗草甘膦转基因豆粕具有饲用价值和安全性。
3 新型高效微生物发酵技术对饲料安全的作用
3.1 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核心技术在抗生素问题中的作用
近二十多年来,人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放在了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和推广上,然而,至今仍没有哪种添加剂可以长期有效的完全替代抗生素的使用。
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生产无抗生素饲料饲养技术,以各种轻工业副产物或杂粕作为发酵底物,采用独创的微生物呼吸膜和先包装后发酵的移动式微生物厌氧固态发酵工艺,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高活性的有益微生物(主要有乳酸杆菌、酵母菌、屎肠球菌和芽孢杆菌)复合培养物。原料不需要经过消毒可以直接接种发酵,每克成品发酵料中乳酸菌的活菌数可以达到10亿个。在我国现有的生猪饲养条件下,在配合饲料中添加15%—25%的发酵培养物就可以完全替代抗生素,在基本不增加饲养成本的条件下实现生猪从15 ke至出栏的无抗生素饲养,猪肉品质达到欧盟安全肉要求。该技术的关键创新点在于发明了一种能使微生物有益菌在自然状态下保持其高活性的生长代谢的生命呼吸装置(呼吸膜),它可以使活菌(主要是乳酸杆菌和酵母菌),在自然的条件下能够长期保持其高活性。巧妙地解决了微生物固态发酵的散热、厌氧控制,以及包装、储运、稳定性等难题。
3.2 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降解部分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
当饲料生产中使用含有各种天然有害成分(如蓖麻碱、棉酚等)的原料时,加工调制不当或动物摄食过量,不仅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不利,甚至还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由于我国蛋白质资源非常缺乏,杂粕资源相对丰富但利用率较低,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人们通过各种方法生产脱毒棉粕、脱毒蓖麻粕等,替代部分豆粕,提高在畜禽日粮中的使用量。而通过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降解棉粕和蓖麻粕等所含毒素,在常温下储存发酵2个月,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率可达70%—80%,甚至更多。在发酵浓缩料中添加45%蓖麻粕和15%棉粕,无论在仔猪还是生长肥育猪上均未发现有负面影响。
3.3 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技术有通过抑菌作用阻断饲料途径传播病原菌的潜在可能
生产发酵饲料的原料绝大多数都带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其中以霉菌、细菌为主要微生物。考虑到生产的便利和实际的生产成本,原料基本都是不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的。因此,存在通过饲料途径发生病原菌传染疾病的潜在危险。
高效呼吸膜固态发酵是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的,大量试验证明在发酵过程中霉菌(需氧菌)都能很容易地被杀灭。但是在饲料原料中广泛存在的大肠杆菌和有些原料中存在的沙门氏菌却能在厌氧或兼性厌氧条件下生存。该技术是将毕赤酵母菌、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作为菌种,毕赤酵母菌能快速消耗氧气,并且能耐受很强的酸性环境,当毕赤酵母菌很快消耗完氧气以后,产生了少量的酒精和乳酸,同时物料的pH值也下降到5.6以下,从而为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随着乳酸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不断增加,物料的pH值继续下降,竞争性抑制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病原菌生长繁殖,同时氧气被大量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呼吸膜排出封口袋,造成严格的厌氧环境,又可有效抑制或杀灭大量霉菌,保障了生猪消化道的微生物平衡,并阻断饲料途径病原菌的传染。
3.4 高效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