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华让重庆市民吃上放心猪肉


 
  当他走上2006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的领奖台时,怀里抱着一只可爱的小猪宝宝。“是猪让我走上了这个重庆市最高的领奖台!”他说。

  他,就是改变了猪的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刘作华。

  猪肉安全的守护者

  近些年,重庆市民所吃的猪肉没有检测出含瘦肉精、重金属严重超标等问题,重庆市民吃的猪肉越来越安全了。

  市民“肉篮子”安全的背后,有着一位守护者的功劳。

  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为了让猪长得快,在配合饲料内大量加入激素和重金属等添加剂,导致猪肉出现安全问题。

  要使猪肉安全,关键是要从饲料安全上把好关。一直致力于猪的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刘作华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专题和《猪优质高效饲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畜禽优质安全无残留配合饲料研究》、《猪用安全配合饲料配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重大科研项目,攻克猪肉生产中的安全难题。

  在攻关中,刘作华带着同伴,几乎跑遍了重庆市所有区县和全国的大市场,采集回2万多个饲料、200多个猪肉猪肝样品,然后在实验室内不分白天黑夜地连续奋战了1个多月,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分析,找出危害安全的因子。在找出了危害猪肉安全的因子后,刘作华与同事们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制订出了安全饲料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并通过了农业部鉴定,在重庆市及全国推广。

  在保证猪肉的无害化生产中,刘作华与同事们还研究出了一套在全国首创的无害化猪肉可追溯信息系统,由技术人员实行包片、定期对养猪户及猪场饲养的猪进行追踪,使猪的饲养过程通过电脑传回系统,适时监控,以保证猪肉的无害化生产。

  目前,国家农业部已向全国推广这一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监控,完全可以保证猪肉的无害化生产。

  在把这一技术推广到养猪农户和养殖场的过程中,刘作华又反复推敲,把技术“傻瓜化”,简化成农民能够看得懂,又易掌握的简单技术规程,印制单张的技术资料,让养猪户贴在猪圈里,照单操作。

  环境安全的先行者

  刘作华在改变养猪技术中的第二个贡献是在养猪环境安全中充当了先行者。

  随着养猪由传统的玉米、米糠为饲料改变为配合饲料为主,特别是适度规模养猪的兴起,猪粪对农田土壤及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开始严重起来。刘作华又开始在解决养猪对环境污染问题上进行攻关,充当先行者。

  由他主持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猪规模化健康养殖新型模式研究与示范》科研项目,是我市畜牧科研机构首次作为牵头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由他主持的农业部“跨越计划”《生猪全程无害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项目,都是解决养猪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攻关。目前,他已实现了重大的突破。

  养猪对环境污染主要是所排粪便中氮、磷及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在攻克这一难关中,他从猪的饲料入手,研究出一种低蛋白配合饲料,使排出的猪粪中氮、磷等的排放量减少了20—50%,重金属的排放量更是大幅减少。

  在解决养猪对环境污染问题中,刘作华还与荣昌县联手,推广养殖小区的养殖模式,科学地集中养殖,在小区内对猪粪进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目前,这一方式已在全市进行推广。

  改良荣昌猪品种的组织者

  2007年1月21日,以荣昌猪资源为基础,结合种猪的优点,采取三系配套模式,应用常规选育与分子遗传、信息技术等育种新技术培育出的“渝荣1号猪配套系”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这一品系在年内就将进入大面积推广生产。

  这项对荣昌猪资源进行发掘利用、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是在刘作华的具体组织下、经过9年的艰苦攻关完成的。

  “渝荣1号猪配套系”的瘦肉率可达62.8%,肌内脂肪含量达2.59%,是目前国内最优良的猪种之一。专家组在审定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为我国地方猪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新经验,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内质活体测定技术等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多年来,刘作华一直在为改良荣昌猪品种做着努力。

  《荣昌猪瘦肉型品系选育》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的重大科技成果,把这项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也是刘作华在改良荣昌猪品种中的重大贡献。

  畜科院与重庆市科委风险投资公司共建了高科技股份制企业——— “新荣昌猪I系”育种中心,把“新荣昌猪I系”种猪作为重庆市的产业化项目,纳入了重庆市的“良种工程”。现在,荣昌猪的这一新品系已在重庆市内建立了43个二级扩繁场,这一品系的种猪已推广至四川、云南等12个省的120个县,为农户增收2.5亿元。

  在刘作华的不懈努力下,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及重庆市政府,委托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先后建成了“畜牧科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场———重庆市种猪场、农业部种猪性能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重庆市养猪工程技术中心等,为重庆市的畜牧业发展及荣昌猪资源的发掘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