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决定,在9月、10月和11月召开三个现场会,通过实地检查,了解专项整治行动进展,交流工作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确保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有序、有力推进。这次是第一个现场会,主要针对食品专项整治;后两个现场会,分别针对农产品和药品专项整治。
昨天下午,会议代表兵分10路,对照有关指标,实地检查了浙江10个县市、70多个点的食品专项整治情况,当晚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我从上海到杭州,也随机抽查了沿途县市和乡镇。刚才,李长江同志代表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通报了实地检查的情况及全国专项整治行动的进展,吕祖善同志介绍了浙江省近年来抓食品安全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广州市、吉林省桦甸市和四川省射洪县太和镇的负责人介绍了各自开展食品专项整治的情况和体会。通过这两个半天的耳闻目睹,我和大家一样,总的感到,各地的确是动起来了。国家集中力量,狠抓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深得人心,人民群众真正拥护。我也赞成有的同志的看法,抓了就管用,抓了就得民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专项整治开局良好
8月23日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立即部署,迅速行动。
农业部明确了农产品专项整治的三个重点、六项任务,并细化为20个阶段性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指标;质检总局对他们牵头的专项整治任务进行细化,明确了各级机构和单位的责任;工商总局把流通领域的专项整治任务,层层分解到省、市、县和乡镇工商部门,并且制订了详细的督查方案。卫生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很快制订了工作方案,并做出了具体安排。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加强了专项整治的舆论工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了专项资金;公安部加大了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也都结合各自职能,主动参与整治行动。
黑龙江、四川、广东、浙江四省在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的第二天就召开了全省专项整治动员大会,其他省区市也很快部署,不少地方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动员大会,有的还深入一线指导工作。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北京市把专项整治与奥运食品安全紧密结合,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广东省、江苏省对出口玩具进行了全面排查,强化检验监管措施。四川省组织了六个宣讲团,到全省各地巡回宣讲《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这次专项整治行动。重庆对各区、县分管领导集中进行了培训。其他地方也都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开展专项整治。
今天发言的四个单位各有特色,听后令人鼓舞。广州市加强制度建设,坚持群防群治,保持对无证照食品生产加工行为的高压态势,在全市初步建立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监管链条。他们建立了一支有3900多人的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知情报情,协查协管”,成为食品安全的“羊城暗哨”。吉林省桦甸市的专项整治行动,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特别是切实加强了食品小作坊日常监管,形成制度,取得很好成效。四川省射洪县太和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和整治活动,让《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并对行政区域内食品小作坊全部建档立册,纳入监管范围。他们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对小作坊既不放任自流,也不一棍子打死,而是通过引导和规范管理,让更多的小作坊从“地下”走到“地上”,从不合法走向合法,从小变大。浙江省从2004年起就开展了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建设,现在基本覆盖全省。从昨天实地检查情况看,浙江的整治行动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全省上下高度重视,群众发动比较充分,工作基础比较扎实。二是初步建立了比较严密、严格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三是设立了乡镇质监员、村协管员和企业质管员,实行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监督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中“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昨天,我在浙江嘉善的一个小餐馆看到,省食品卫生监管部门统一制发了进货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册,进货时间、数量和单位怎么填、原始单据怎么贴,清清楚楚。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总的看,专项整治行动尽管才开展一个多月,但成效已初步显现,国内外反响很大,人民群众普遍欢迎。境外媒体给予了积极、客观的评价和报道,目前国内外舆论开始朝我有利方向发展。八项重点整治任务取得了一定实效。出口食品运输包装已实现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非法进口的敏感货物已实施100%退运或销毁;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已清查44.5%;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监测率已达到71%。其他食品小作坊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消费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食堂和县城以上餐饮经营单位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等工作,都在全面推进。大家在这次现场检查中看到,不少被检查单位的进货台账是9月份才开始搞的。这说明我们取得的进展还是初步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全国范围对所有的小商店、小食杂店、小餐馆提出建立索证索票和进货台账制度的要求,是多少年来的第一次。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初步的进展,这是13亿人口大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是历史性的起步。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不断完善,就可以取得历史性的成绩。
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整治行动进展不平衡,有的工作进展不明显,力度不够;有的地方基层还没动起来,基础还不牢固。昨天的检查中也反映出不少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工作不平衡、进度慢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部门的领导没有深入下去。领导不深入,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没有感性认识,对如何有针对性地部署和指导专项整治心中无数,工作就容易停留在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上。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二、把各项整治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基层
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基础在基层,成果体现在基层,整治任务的完成也是靠基层。下一阶段必须把整治行动的重心进一步下移,深入发动,狠抓落实。要加强对基层整治行动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各项整治任务落实到位。
(一)各级领导要进一步重视起来。专项整治行动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务必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对整治行动的领导。专项整治的要求和目标任务是政府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兑现,取信于民,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现在,4个月的专项整治时间还剩3个月,任务十分艰巨。各级领导,特别是市县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把专项整治作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来抓,吃透精神、记牢目标,深入基层,指挥靠前,一个环节一个环节部署,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个一个地方去督查,确保如期实现目标。地方各级政府负责人和各执法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认识到,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在维护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履行职责不到位,工作不力,是要受到处罚的。抓好专项整治行动,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职责。
(二)把基层进一步发动起来。把基层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是严密监管网络、做好专项整治的关键。只有把县、乡(镇)政府以及村庄、社区、街道充分发动起来,整治行动方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动基层,首先要讲清四件事:一是要讲清专项整治的目的,使基层工作更加主动、自觉;二是要讲清专项整治的内容,让基层同志透彻了解整治行动方案;三是要讲清专项整治的具体目标,特别是12个100%的具体内容,使基层明确努力的方向,知道应该做什么;四是要讲清专项整治的责任,使基层不仅有紧迫感,还要有危机感。发动基层,不仅基层单位和干部要动起来,群众也要动起来。要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居(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有的地方通过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监管员、信息员、巡查员等形式,把当地居民发动起来,加强对食品生产小作坊、小商店和小餐馆的监督。这种做法很好,要推广。要在整治行动中及时解决群众反应强烈的、突出的问题,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关心质量安全、人人维护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紧紧抓住12个100%的整治目标。整治行动任务繁重,头绪很多,必须突出重点,针对主要矛盾,攻坚克难。这四个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实现12个100%。一是要结合12个100%整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摸清底数,全面掌握本地的企业分布情况、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找准问题,明确主攻方向,一个一个企业、一块一块区域地加以整治。对本地、本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直接部署,一线督办,下决心、下力气彻底解决。二是要突出重点,抓主要对象。在各种生产经营单位中,要把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单位作为重点,因为他们的产品数量多、销售面广、市场占有率高,直接影响千家万户,一旦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危害很大。在小作坊、小摊点、小商店、小餐馆中,要把小作坊、小餐馆作为重点,因为小作坊最容易成为制假售假的渠道,小餐馆最容易出现食品卫生问题。在制度建设上,要把全面建立索证索票和台账制度作为重点。建立工业品和食品两个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核心是可追溯,实现从源头抓质量。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企业不出一点问题,但必须做到任何质量问题都能追到源头,查出是哪个企业生产的,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做到这一点,索证索票和台账是关键。专门说这一条,就是要提醒大家,专项整治一定要方向明确,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要轻易拉长战线,分散注意力。三是要追根溯源抓监管。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注意发现和解决源头性问题。在落实12个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