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而今,眉山市民进入市场购买畜禽产品,他们不再担心买不到,而更注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凭肉票割肉的短缺经济时代已经过去,百姓对畜产品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畜牧业是我市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项目之一。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用抓工业的理念来抓畜牧业经济,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高产目标的实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投入,使这一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国五大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建设示范区之一;四川首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建设核心区;四川第一饲料工业大市;四川优质出口生猪专用基地;国家级生鲜牛奶标准化示范区。畜牧业已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半壁河山,且正在着力打造四川畜牧大样板和西南生态奶业大市。
眉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得力于全市畜牧工作者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他们从新品种的引进、饲养方式的改变、投入品的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确保了全市畜禽产品安全。
优质——从品种开始
优质的畜产品必须从源头抓起。畜产品的源头是什么?很多人就能够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种子。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优良的畜禽品种,可以大大增加畜产品产量,改善畜产品品质,提高畜产品的商品性,增加品种拥有者的高额回报,提高品种使用者的比较效益。
我市紧紧抓住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管理、推广,生产优质畜禽产品,提高农户养殖收益,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在种畜禽场发展中,坚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级畜牧部门加强对种畜禽场的管理。各种畜禽场按标准办场、依法经营,生产合格的种畜禽。目前,全市有种猪场13个、种牛场5个、种羊场3个、种禽场14个、种兔场5个。
在发展优质三元杂交生猪中,注重推广面,“DLY”猪家家有。目前,全市存栏纯外种母猪8000多头,存栏“LY”、“YL”外二杂母猪16万多头。至2001年以来,累计出栏优质“DLY”商品肉猪735万多头,农户增加比较收益70多亿元。
在提高优质奶牛品质上,摸清家底,适龄奶牛“身份”头头清。全市2005年开始,属全国首家对适龄奶牛集体建立、健全系谱档案,明确“身份”,防止近亲繁殖,提高奶牛品质。
在优质奶牛配种上,着力增加比较效益,冻精免费配。全市从2005年起,由市级财政对招标采购的优质奶牛冷冻精液实施补贴。现已推广使用优质冻精2万支,改良奶牛8000头,增加农户比较收益1亿多元。
饲养——从方式着手
畜牧业要发展,生产是关键。如何加快我市畜牧业发展,我市各级畜牧部门可为殚精竭虑,积极引导农户,转变畜禽饲养方式。在科学的基础上,从生产方式入手,促进了我市畜禽产品的优质安全。
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方式。各级畜牧部门指导养殖户从场区选址、布局规划、内部管理、质量控制、技术实施等方面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不断提升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近几年来,全市有5万多户养殖户改造畜禽圈舍,改造面积150多万平方米。
推进畜禽健康养殖方式。各级畜牧部门指导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建设沼气池,对粪污进行治理,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减少自身疫病传播的机会。近几年来,全市有1万多户养殖户建设沼气池,建设体积40多万立方米。
推进畜禽适度规模化养殖方式。各级畜牧部门不断引导畜禽养殖户实施适度规模养殖,提高养殖效益。2006年,全市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农户达到7257户,其中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农户达到3032户;年存栏蛋鸡500只以上农户达到645户;年出栏肉鸡2000只以上的农户达到359户;年存栏奶牛5头以上的农户达到1240户;年出栏肉牛10头以上农户达到258户;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农户达到3704户。
推进小区饲养奶牛方式。通过建设奶牛饲养小区,实施高产奶牛培育工程,生产优质安全牛奶。各级畜牧部门主动配合有关单位,制定优惠政策,正确引导奶牛养殖户实施小区饲养。目前饲养奶牛100头以上,实行机器挤奶的小区达到47个。
推进“畜牧专合组织+农户”模式。近年来,各级畜牧部门积极引导畜牧专组织带动农户进行畜牧生产、经营,通过采取联合购进、联合销售等方式为养殖户生产的优质安全畜产品增加收益。
安全——以防疫保障
近年来,我市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综合防制措施,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狠抓免疫保护、检疫净化、监测诊断、检查控制、兽药监管和技术培训等五项工作,建立和完善了疫病控制、疫情监测、防疫屏障、药残监控和技术支持等“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的动物防疫水平,净化了以猪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为重点的重大动物疫病,确保我市畜禽产品的卫生质量安全,增强了我市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了全市的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抓免疫保护,完善了动物疫病控制体系。我市按照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技术方案要求,坚持把日常基础免疫、二次加强免疫和春秋两季集中普防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动物防疫网络和动物疫苗冷链贮运体系。配备了2493名乡村动物防疫人员,配置了冷库、冰箱(柜)、冰盒2195台(个),6年来全市共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24105.88万只次,免疫牲畜口蹄疫2897.7万头(只)次,免疫猪瘟3696.83万头次,免疫鸡新城疫17228.1万只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和鸡新城疫免密度均达到国家农业部部颁标准,有效免疫抗体保护率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之上,已实现了猪瘟和鸡新城疫无临床病例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牲畜口蹄疫得到有效控制,继续保持清净无疫。
抓监测诊断,完善了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市、县(区)两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建成了实验室总面积达1774平方米的7个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24个片区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配备仪器设备358台(套),配备实验室工作人员68人。市县(区)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疫情测报站与国家动物疫情测报中心和省动物疫情测报中心联网,实现了动物疫情网络直报。在重点疫病的监测中,坚持以实验室监测结果为依据,做到了动物疫情报告的客观、公正、准确、及时。6年来全市监测病种15个(其中7种人畜共患病),监测样品147939.5份。特别是在全省率先开展的全面推行通过猪瘟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来检查评判猪瘟免疫质量的制度,大大促进了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的提高,受到国家农业部和省畜牧食品局的充分肯定。
抓检查控制,完善了动物防疫屏障体系。按照国家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条件》的具体要求及有关标准,我市报经省政府批准,在全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与周边非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设立了省级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消毒)站和35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标示牌,对进出项目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实施严格查验和强制消毒,有效防止了外疫传入,确保了全市清净无疫。2006年全市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消毒)站点共检查动物109.87万头只,检查动物产品562.38吨,消毒运载动物及产品的车辆4890辆次,对检查出的2800头(只)动物和1000多公斤动物产品及时进行了补检和重检。
抓兽药监管,完善了畜产品药残监测体系。市县两级兽药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集中开展了兽药打假除劣、查处违禁兽药和畜产品中违禁药物和兽药残留的抽样监测工作,制定了《兽药行政监督管理人员五不准》、《兽药使用八项禁令三项承诺》、《兽药经营行为十不准》,印发了《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对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的30多个重要环节和方面进行了监督检查,以实现畜产品药残的源头控制和全程监管。近年来全市共出动兽药执法人员5712人次,印发宣传资料53971份,检查兽药生产经营企业7984个,整顿兽药市场1604个,受理兽药举报案件266件,立案查处195件,捣毁兽药制假窝点48个,查获假劣兽药产品18397.5公斤,处理涉案人员426人,货值27.658万元,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32.6万元。累计抽取牛奶样546份,畜禽肉样1071份,未发现有氯霉素和“瘦肉精”等违禁和有害药物残留,证明我市的畜禽产品是安全的。
抓技术培训,完善了市、县、乡三级技术支持体系。人才是事业的基础,培训是素质的保证。近年来市、县(区)两级畜牧部门每年都制定了详细的人员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分批轮训、选派学习和技能比武等形式实施人才培训工程。6年来组织举办培训班241期,培训人员13641人次,市、县(区)、乡(镇)三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业务技能大大提高。
通过打造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保障了我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政府肯定、群众满意和消费者认可、畜禽养殖业主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得实惠的效果。据统计,全市生猪、禽兔、牛、羊的病死率分别从建市前2000年的0.69%、4.98%、0.38%、0.47%下降到2006年的0.23%、0.81%、0.09%、0.09%。6年累计减少畜禽死亡1582.97万头只,仅此一项就增加经济效益37482.65万元。同时,还大大促进了畜产品外销,2006年全市实现肉品外销70195.65吨,目前全市已有2家肉食品加工企业取得了出口检疫注册资格,6家企业取得了进京注册资格,5家企业取得了入沪注册资格,畜产品已销售到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监管——从投入品抓起
我市以加强源头治理、打击违禁药品和规范经营市场为重点,加大了对投入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严格饲料行业准入,提高行业整体素质。按照“认真清理,严格准入”的原则,根据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开展饲料企业生产许可证、审查合格证明管理办法》精神要求,认真贯彻执行《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