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畜牧局2006年《漯河市畜禽改良工作意见》及《关于加强家畜人工授精站点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市畜牧站抽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家畜人工授精站点验收组”,于11月25日~30日对各县区的家畜人工授精站点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检查验收,现将检查验收情况通报如下:
一、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过为期一周的检查验收,进一步掌握了全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基本情况,目前,全市共有家畜人工授精站点48个,占乡镇总数的94%,其中临颍17个,舞阳11个,郾城区12个,召陵区2个,源汇区6个。我们从软硬件入手,检查了每个站点的各项规章制度、站牌、记录、操作室及人工授精的必备设施。通过检查验收,达到规范化标准的站点为39个。其中临颍县15个,舞阳县10个,郾城区7个,源汇区7个,合格率达到了81.3%(合格的站点见附表)。临颍县的站点全部达到了建设要求,舞阳县也有80%的站点达到了建设要求。全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验收率100%。
二、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呈现的特点
从检查验收的情况来看,今年我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站点的规范化程度较高。在没有投入资金、购置设备时,比较规范、算得上达标的站点仅有一半。通过配置设备,加强设施建设,今年新增加了10多个标准化家畜人工授精站点,标准化率提高到了80%以上。
(二)制度建设比较规范。各县区都健全和完善了家畜人工授精站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并且统一标准制作后上墙。这些制度包括:《家畜人工授精消毒制度》、《家畜人工授精登记制度》、《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操作规程》、《猪人工授精操作规程》等。
(三)站容站貌明显改观。家畜人工授精站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办的个体站点,在规范化建设之前,站点脏乱差,寝办合一,住室、操作室、杂物堆放室三室合一的问题比较严重。通过规范化建设和达标活动,县区统一配制了站牌和制度,提出了室内卫生要求,固定了专用的家畜人工授精操作室,脏乱差,多室合一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站容站貌有了明显改观。
(四)各级对家畜人工授精站点的投入力度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市里投入数万元的资金,通过直接对站点建设进行补贴和通过财政统一采购设备(共采购消毒锅、显微镜、消毒柜、恒温箱等设备30件),用于家畜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各县区也筹措资金,给站点统一制作制度和站牌等,加强站点规范化建设。通过不断投入,进一步改善了基层站点的工作条件,广大家畜人工授精员普遍反映,条件好了,干工作也有精神了。
(五)家畜人工授精员业务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今年市里于上半年和下半年举办了两期家畜人工授精员培训班,全市98%以上的人工授精技术员都参加了培训,很多人是参加了两次培训。培训学习结束后,进行书面测试考核,合格的由市局颁发《家畜人工授精员资格证,》持证上岗开展工作。通过培训,家畜人工授精员的业务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层个别领导对家畜改良工作重视不够。由于这项工作,对业务部门来讲,只有投入,不见效益,近几年专项经费又严重不足,因此,基层一些领导对这块业务平时很少过问,很少开展阶段性检查,任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基础条件越来越差,业务也越来越薄弱。
(二)尽管今年加大了投入力度,对基层站点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由于资金很有限,标准化人工授精站点的建设和质量还远远不够,仍有不少站点不够标准,规范的站点标准也不是很高。
(三)改良队伍不稳,素质偏抵。由于财政困难,基层站点没有经费,再加上业务萎缩,收入没有保障,待遇低,地位低,人心浮动,队伍不稳,改行现象和散垮问题时常出现,严重影响了家畜改良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改进建议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扩大宣传,提高认识,为做好家畜改良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三)多方并举,加大对改良工作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四)各县区对达不到标准要求的人工授精站点要加强整顿,限期改进,限期没有改进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取缔。
(五)狠抓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
(六)评先奖优,引入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