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横山县位于陕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中游地带。东经108°65′~110°02′,北纬37°22′~38°12′的长城沿线。海拔897~1534.9米,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无定河以北、芦河以西为风沙草滩区,滚动沙丘密集,沙丘稀疏地带有滩地、海子和宽谷地分布;无定河以南、芦河以东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黄土层一般厚约50~200米。横山山脉横贯县境南部。全县总占地面积650万亩,其中农耕地100万亩,占总面积的15.4%,林地250万亩,占41.5%,牧业用地200万亩,占38.5%,其余为村庄河流面积。横山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草原气候,年均降水量390毫米,无霜期为146天。干燥少雨,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8.6℃,全年日照时数2815.8小时,对发展绒山羊有良好的影响。
横山全县辖18个乡镇358个行政村,人口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人,属典型的农业县。境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绿豆、黑豆、糜谷、荞麦和洋芋等,年产量达18万吨左右,其中以绿豆、大米、洋芋为名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绿豆还作为免检产品出口日本。横山工业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全县煤炭产量迅速上升,开采规模迅速扩大,产值已超过了农业产值,成为县上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绒山羊产业是横山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县境内饲草资源丰富,气候特点适合绒山羊发展。至2005年底,白绒山羊存栏已达到50.68万只。据随机抽样鉴定得出,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486克,成年公羊产绒926克,较品审定时增长了13%和28%。由于采取舍饲,净绒率大大提高,达66.5%。全县年产原绒达220吨,年出栏绒山羊22万只,其中作为种用的可占到22%,绒山羊产值达2.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526亿元的近40%,占畜牧业总产值2.7亿元的80%,养羊为农民带来人均纯收入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的46%。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1 横山县培育陕北白绒山羊的过程
横山县历来是传统养殖山羊大县,原来饲养的陕北黑山羊,所产紫绒绒质优秀,但产绒量低,纤维短,紫色又不利于染色加工。因此,畜牧科技人员决定引进国内高产白绒山羊品种改良当地黑山羊,提高产绒量和绒毛品质。从1977年开始,先后二十余次引进辽宁绒山羊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杂种羊被毛多为白色,产绒量提高157%,绒长提高44.2%。1984年陕西省农业厅统一组织安排,对改良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制定了《白绒山羊饲养管理技术规程》、《改良白绒山羊个体鉴定标准和方法》等,统一了各县的选种选配原则。198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绒山羊改良工作列为“科技兴陕”计划项目,由省农业厅组织集团承包,以横山县为主要基地,大规模开展杂交改良。横山县在杂交改良的基础上,选择产绒量在300克以上的杂交二代和三代个体组成横交固定群,实施横交固定,选育出理想后代。期间省农业厅又成立了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委员会和技术指导组,制定了陕北白绒山羊育种方案,并出台了《陕北白绒山羊标准综合体》,陕北白绒山羊育种进入了选育提高阶段。横山县畜牧科技人员按照省育种委员会的要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专门开始抓育种工作。以提高产绒量,改善绒毛品质为重点,将符合理想型的横交固定、羊经严格鉴定选留,公羊产绒650克以上、母羊产绒在400克以上的组成育种群;公羊产绒在700克以上、母羊产绒在450克以上的组成核心群。强化选种选配,大力推广本品种选育、人工授精、人工种草和舍饲养羊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技术,不断自繁扩群,使陕北白绒山羊数量不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至2002年组织审定验收期间,我县已发展符合理想型的陕北白绒山羊10万多只。成年公羊体重41.2千克,成年母羊体重28.7千克;3月龄断奶,断奶体重公羔13.29千克、母羔10.9千克;4月龄初情期,7月龄性成熟,公羊2周岁、母羊1.5周岁开始配种,产羔率为105.8%;成年公羊产绒量723.81±25.66克,最高可达1240克,成年母羊430.37±76.8克,最高达1025克,公羊绒长为6.1厘米,绒细15.12微米,母羊绒长为4.96厘米,绒细14.46微米,净绒率61.8%;陕北白绒山羊也是具有良好产肉性能的品种,1.5周岁羯羊屠宰率为45.6%,净肉率为31.2%。2003年2月陕北白绒山羊被农业部批准为新品种并向社会公布。
2 绒山羊产业在横山县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2.1 封山禁牧和大力进行的人工种草很好地解决了饲草问题
2000年起,全县实施了封山禁牧,使原本退化严重的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之而起,各乡镇加大了人工种草力度,仅6年时间人工种草累计面积达180万亩,目前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120万亩。加之天然草地产草量的提高,收集野草也可以作为贮备饲草的重要来源。这样基本解决了绒山羊的饲草问题,农户养羊积极性高涨,养羊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
2.2 培育提高绒山羊的工作步入正轨
2002年陕北白绒山羊审定通过时,马宁、张冀汉、尚克勤等专家认为,经二十多年培育的陕北白绒山羊具有生产性能高、体型外貌一致、血缘关系清楚、遗传稳定,在产绒量、绒的长度、纤维细度等方面均居国内先进水平,给陕北白绒山羊培育以很高的评价。横山县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照专家们的建议,结合我县这几年绒山羊发展情况,正确确立了更适合我县的绒山羊选育提高的育种方案。一是建立长绒品系。把羊群中羊绒长度在7厘米以上、绒细在15微米以下的优秀绒山羊组织起来,实施集中选育,利用选优淘劣法,逐步固定其优良遗传基因,不断壮大种群,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绒山羊品系,目前已建成核心群15群,有501只羊。二是建立多胎型品系。将产双羔和多羔的母羊集中起来,选择具有双羔基因的公羊配种,通过严格的选留和淘汰机制,建成双羔和多羔核心群,并不断壮大种群数量,以利提高绒山羊的繁殖率,目前已建成核心群6群,有260只羊。三是组织建立优质绒型品系。将绒山羊体表生绒密度高、绒长在5厘米以上、绒细在14微米以下的优秀个体组织起来专群选育,以其出现稳定遗传基因的优质羊绒系种群,提高陕北白绒山羊的生产性能,目前已组成8群,有280只羊。四是选留体格大的。根据审定时陕北白绒山羊存在有单位体重产绒量高的特征,我们在制定后期的育种方案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整体选育提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羊体格的选育,同等情况下或有不影响整体水平的缺陷等情况,尽可能选择体格大的羊。几年来,虽经曲折,但我县始终抓住这一主攻方向不放,使绒山羊选育提高步入了正轨。
2.3 全县绒山羊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全县去年年底存栏羊50.68 万只,出栏22万只,今年6月份羊的饲养量达到 82万只,其中陕北白绒山羊饲养量达70万只,数量达到历年最高峰。经2006年畜牧专业技术人员的随机抽样测定,目前县内成年母羊平均产绒达到486.2±262.1克,最高达1025克,成年公羊产绒量926.4±187.6克,最高达1666克,育成母羊产绒482.2±102.1克,育成公羊产绒745.4±128.3克。较验收审定时均提升了很大的档次。
2.4 绒山羊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据统计,2005年我县年产羊绒220吨,羊肉2670吨,山羊毛167吨,羊皮18万张,绒山羊产值达2.2亿元,为农民增加纯收入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520元的46%。一些养绒山羊的专业村就是通过养羊而脱贫致富的,如横山镇马家梁村马如德等十几户专业养羊户,每年底存栏白绒山羊四、五十只,年养羊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总体来看,这几年绒山羊业经济收入高,均好于种植业和其他养殖业。
3 横山县绒山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发展投入的资金不足
近五年来,全县只有1100万元扶贫资金,以小额信贷的形式直接投放给养羊户,扶持种草养羊,一年后归还本息,这批资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几级财政投资给羊产业的钱极少,致使诸如专业部门开展的人工授精、良种选育补贴、优质牧草的引进推广、防疫灭病等方面的工作,苦于无经费而受到影响,有的更没法进行。更严重的是,由于畜牧部门和基层事业单位办公和设施破旧,装备不全,工作人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绒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3.2 绒山羊区域发展不平衡
受草场多少的制约,以及畜牧科技普及程度的影响,致使绒山羊在县境内处于南部山区数量少、质量低,北部风沙区数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现象。要求各级政府和畜牧科技人员加大南部山区的绒山羊科技推广和示范建设工作,缩小区域差别,促进共同发展。
3.3 羊绒及羊肉产品加工销售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全县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羊绒加工企业,羊绒的销售只靠小商贩来收购和贩卖,未形成规范的市场,容易发生掺沙使假、强买强卖、敲诈、哄骗等事件,既影响了养羊农户的收入,又严重影响着全县羊绒、肉产品,特别是绒产品的市场声誉,也使大量的加工和销售税金流失。
4 横山县绒山羊发展的前景
根据横山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多少年来形成的人们传统养羊的习惯,都决定了发展绒山羊产业相对于县内种植业和其他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加之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建设秀美山川等大决策的贯彻执行,更为绒山羊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横山县委、政府审时度势,以生态环境的建设来总揽农业发展的全局,把林草业和养羊业作为发展全县农业经济的突破口,把羊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实践证明,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农民养羊收入不断增加,占其纯收入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受到了上级部门和不少专家的好评。根据全县2000年至2010年羊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县羊的饲养量达到120万只,存栏60万只,出栏60万只,养羊产值达到3.2亿元,农民人均养羊收入达到1200元。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这一远景规划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横山县羊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和美好。
5 今后的发展措施
5.1 政策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今年以来,新调整后的县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陕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