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挪威农业基本情况及特点
农业在挪威是一个非常弱小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1950年农业产值占全国GDP的7.8%,到2000年仅占0.8%。1990年农业雇佣人数占全国总雇用人数的6.8%,2000年仅占4.5%。挪威50%的食品消费来自进口,主要是那些国内产量严重不足的食品,如果蔬和面粉等。除了奶酪、黄油和肉,农产品出口极低,近年来由于谷物产量不断增长,食品自给程度及国产化率也有一定提高。
挪威农业的概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大方面:
(一)、农业用地面积有限,农经作物类少产低。
2002年挪威农业面积为104万公顷,占全世界总农业面积14.97亿公顷的0.07%,占挪威总面积的3%。挪威农场规模小数量少,2002年平均规模为16.9公顷,80%以上的农场面积不到20公顷,农场数量也从1990年近10万个降到2000年的7万个。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许多农经作物不能在挪威生长,小麦产量也比欧洲其他国家低,荷兰每公顷单产小麦8324公斤,丹麦7173公斤,瑞典5955公斤,挪威仅4554公斤,此外挪威还有大麦、燕麦、黑麦。挪威由于气候特殊,盛产多种酸果蔓果实,如熊浆果、乌饭树果、云莓、牙疙疽、玉柏浆果等等,越往挪威北部地区,水果、浆果的味道和质量就越好,如特龙汉姆的草莓、特龙姆瑟的云莓最为有名。
(二)、畜禽饲养富有特色,合理控制保证供求。
挪政府规定,至少拥有2.5英亩土地、每年在土地上必须工作36.5天以上的农户才能饲养牛和羊;每个农场饲养猪的数量必须控制在500头以下;每个农户饲养的下蛋母鸡数量不能超过2000只,肉用鸡不超过25000只。其目的是控制畜禽饲养总量、供给和价格,保障农民既得利益。在这种政策状况下,目前挪威注册饲养牛羊的农民仅63000人左右。挪威的畜产品主要是牛奶、肉、鸡蛋、羊毛、毛皮和蜂蜜等,在实现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剩余产品则出口国际市场。
由于科技发展,挪威的牛已经从“泰利马克牛”品种发展到现在著名的“挪威红牛(HRF)”,这种牛平均年产奶8800品脱,目前存栏总数不足40万头,世界上对这种红牛的需求量很大,希望以此繁殖优种牛来提高牛奶和牛肉的质量。挪威的马有三个传统品种,峡湾马(也叫挪西马)、峡谷马和挪北马,马在农场的用途越来越小,但在森林、运动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挪威的绵羊有220万只,其中山羊头数仅为75000只,山羊奶比牛奶营养更丰富;挪威的猪目前饲养总数为70多万头,下蛋母鸡和肉用鸡的保有量为1100万只。
(三)、农业收支增幅较缓,价格补贴居高不下。
挪威农业总收入包括农产品市场销售收入和国家预算补贴收入两个部分。2002年挪威农业总收入为290亿克朗,其中农业市场销售收入为175亿克朗,其余115亿克朗收入来自补贴,补贴占当年农业总收入近40%。2002年挪威农业总成本为175亿克朗,和当年农业市场收入相当,较上年增加1.8%。
挪威是世界农产品价格最高的国家,其次是日本和瑞士。挪威农产品价格有两种,一是协议价格,即政府同农民组织在农业谈判里双方同意的价格;二是生产者价格,即市场实际价格。1990—2003年间,挪威的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下降、稳定、上升的曲线。与此同时,挪威也是世界上对农业补贴最高的国家之一,补贴最高是瑞士,挪威、日本次之,挪威补贴标准全国统一,按照农民承租土地面积和饲养的牲畜头数进行。
二、挪威农业基本政策及特点
目前挪威农业政策的目的和纲领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着力创造“繁荣的农业”,主要采取总结构调整、降低补贴和提高竞争等办法。二是政府提高对农业和农产品消费者的关注,农产品价格要降低,农产品企业必须竞争。三是保证食品安全,妥善安置农民,保护文化景点。四是提高农民土地面积,改善牲畜饲养条件。五是合并农业机构,精简农业政策。挪威农业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严格限制农产品进口。
多年来挪威严格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边境保护,使其农业价格高于世界市场价格。过去几年挪威人去瑞典游玩时购买许多食品如肉类和奶酪,所以政府决定降低这些商品的价格,缩小和欧盟及其邻国之间的价格差距。同时,从2001年7月1日起,挪威将食品的增值税由24%降到12%,和瑞典税率相同,尽管这一举措使食品的消费价格降低了9%,但是挪威人的“边境贸易”却始终在稳定增长。WTO有关农产品协议1995年1月生效后,挪威对农产品进口也从以前的数量限制转变为以关税为基础的进口限制。
(二)、着力保障农产品价格。
1995年春,挪威农业协议各方达成新的价格体系,目标价格成为平衡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挪政府规定,当市场价格连续8周高于目标价格10%(奶制品为8%、水果蔬菜为12%)以上时,农业部门就用降低关税等强硬措施来平衡目标价格和世界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为了稳定产品价格,保证消费供给,政府还出台了涉及出口、仓储、国内运输和折扣销售等等措施和规定。农业协议还规定了协议各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农民必须避免生产过剩而导致价格削减,农业合作社必须管好全国的农业活动及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费由生产者承担,市场费的收集和市场代理机构的管理由农业部门负责。
(三)、强化奶制品配额管理。
挪威从二战时期就实行了“国内奶制品同等基金”,1983年挪威对牛奶和山羊奶实行配额管理,1997年挪威9个地区进行了首批牛奶配额买卖,经过连续几年的配额管理,目前挪威奶制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2001年农产品协议双方同意生产者之间可直接进行配额交易,因此政府决定从2003年期使用新的牛奶配额交易方案,即一部分配额可在私有市场上买卖,但奶农在出售配额时必须整体卖给同一个县郡,而不能分散出售,配额的30%必须在私有市场上进行销售。
(四)、坚持用补贴扶持农业。
除进口保护外,挪威农民每年还从国家预算里得到数额庞大的补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措施主要有:1、直接扶持,如价格补贴和按土地面积及牲畜饲养头数给予的生产补贴及各种社会扶持。2、投资扶持。3、间接扶持,指通过研究、培训、教育和扩大服务等手段给与的支持。4、支持有机农业,如政府支持扩大有机种植面积,在10年内达到10%的有机农田种植,目前大约有3.1%的农田已经转换为有机种植方式。5、农业发展基金支持,农业发展基金包括投资支持和无息贷款。1999年以前国家农业银行负责基金管理使用,国家农业银行撤销后移交到挪威工业及地区发展基金和地方农业主管部门。
(五)、环保和农业有机结合。
2004年政府出台了国家环境方案,2005年又出台了县郡环境方案。国家方案包括:农业政策、环境方案以及由土地面积、文化景点方案、地区环境要求相关联的生产补贴、牧草补贴和对有机农产品的支持等。与此同时,一项由政府出资3.5亿克朗的一揽子环境金融计划也从2005年1月1日起生效。县郡环境方案必须得到农业协议双方的同意和农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方案必须包括文化景点保护、山地奶业农场和牧草资源利用、降低污染等。为支持两极环境方案,政府配套了环境和地区管理措施,包括文化景点措施、对环境措施的投资、在谷物种植地区的环境保护等。具体环境和地区管理措施移交到农业地方部门负责,基金也拨给各县郡和地方贸易协会共同负责。
(六)、调节税收等引导农业。
从2000年起取消无机化肥税,提高杀虫剂税。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企业商业活动用电税。政府还出台了税收补贴办法,希望使用税收调节来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产品目标价格。提高农民收入的税收补贴每单位(即每个农户)设定为3.6万克朗,2000年执行一半1.8万克朗,2000年收入税税收补贴达9亿克朗。过去几年来政府还致力于改革农业政策,2002年调整了农业协议中的经济政策工具结构,包括5个目录:即环境、地区发展、措施、福利方案和市场等,同时为建立单独文化景点补贴而修改了土地面积和文化景点方案,对符合规定的农田给予每公顷2000克朗补贴,建立了农场津贴基金,替代了以前的农作物和牲畜病灾津贴方案。自2004年1月1日起,农业协议里取消下列补贴方案:森林补贴、中央农村发展基金、SAMI发展基金和通过消费者税收分配的面包谷物补贴等,双方还同意取消农产品协议之外的防止人类和动植物免受疾病和瘟疫的补偿基金。
三、挪威农产品内外贸情况及特点
(一)、挪威农产品对内贸易情况。
挪威农产品初级销售渠道和流通形式单一,政府调节色彩浓厚。主要有三种渠道:第一种是通过农业合作社企业销售;第二种是销售给非合作社企业,如批发和零售商、屠宰场和食品加工企业等;第三种是直接销售给消费者。挪威本国初级农产品最大的买家是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下属14家分社分别负责不同种类农产品贸易,以及提供相关服务。挪威国内大部分食品是通过批发商和零售商来交易的,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行业是挪威仅次于能源的第二大产业,全国90%的食品零售市场由Coop Norge、HakonGuppen、Rema1000 Norge As 和Norgesgruppen等四大企业集团控制。
1、肉蛋奶及其制品的消费与贸易。挪威牛奶的总消费量近十余年来持续降低,其中液体奶的消费量降幅最大,从1982年的7.71亿升降为2002年的5.53亿升。为了降低牛奶产量,政府规定使用配额销售,2002年大约有3470万升配额被拍卖。挪威绝大部分牛奶产地集中在高山和峡湾地带,远离人口集聚区,因此新鲜奶通过批发商分拨,奶酪、黄油、固体牛奶、白奶酪等通过Klepp(斯塔万格市附近)和Heimdal(特龙赫姆市附近)两个储藏站来分拨。挪威奶业合作社也就是“TINE”,既是挪威奶制品知名品牌,也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它拥有近2万个奶农和5个地区性公司,控制了挪威绝大部分牛奶和奶制品市场,涉足初级销售和奶制品加工,承担国家义务向其他非液体奶生产者供应牛奶。1998年挪威牛奶生产协会(NML)合并到TINE,2002年改组为合作社。挪威肉类和鸡蛋的消费一直很稳定。2003年,挪威肉类总消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