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怎么了
黑龙江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肉牛的传统,“十五”期间,黑龙江省被列为全国肉牛生产优势区域。全省实施“主辅换位”和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战略,启动了东部肉牛产业带建设,肉牛产业有了较快发展。2005年全省牛肉产量54.1万吨,居全国第4位,产量较上年同比增长20.4%。
单纯看数字,黑龙江省肉牛产业似乎非常乐观,可是一路采访下来,无论是畜牧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还是养牛户,异口同声反映的问题是肉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牛源短缺,饲养水平下降,比较效益差。近些年,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发生了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从“有牛无厂”到“有厂无牛”,肉牛生产进入一个令人费解的“拐点”。
笔者从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肉牛存栏500万头,同比下降1.6%;出栏400万头,同比增长2.2%,但真正能达到加工生产标准的育肥牛不足100万头。而全省设计加工能力1万头以上的企业22家,年可加工肉牛近150万头。全省肉牛加工企业总计近30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头左右,缺口显而易见。因去年肉牛价格偏高,很多牛没到出栏时间就被宰杀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黑龙江这个肉牛生产大省面临如此严峻的发展问题呢?
“母本工程”塌腰
据统计,黑龙江省2005年末繁育母牛存栏280.2万头;2006年237.1万头,一年锐减43万多头,现在可繁母牛数量还在下降之中。
肉牛繁育母牛相对于猪羊鸡等而言不仅繁殖率低(单胎),而且生长速度慢,所以,饲养母牛的比较利益较低。养一头猪,从出生到宰杀仅需5个月~6个月,现在的效益是800元~1000元;而一头肉牛育肥6个月的效益不足600元。繁育母牛18个月后才能进行配种,配种10个月后才能生产一胎小牛,比较效益显而易见。所以近些年,很多农民将母牛当成育肥牛养,宰杀母牛现象严重,使繁育母牛数量逐年减少。另外,分而散的饲养方法和饲养理念使许多繁育母牛处在粗放的饲养状态下影响了繁育母牛的发展。可繁母牛数量少,无法解决各育肥场架子牛来源。近两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地区依靠山东、河南等地调进,受架子牛价格、疫病、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带来养殖风险。
黑龙江省畜牧局副局长王德胜说,黑龙江可繁母牛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饲养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嫌舍饲成本高,都采取散养方式。冬天在外面冻着,饲料粗糙,很多母牛都有代谢疾病,繁育能力低下。二是人工授精技术水平低,如果像奶牛那样有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可繁母牛的数量就会有所增加。现在由于肉牛涨价,很多地方都在补栏(育肥),但这些只能治标,要治本必须加强可繁母牛的规模养殖,因为养殖周期和回报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所以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支持。
“小打小闹”欠规模
目前,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多以3头~5头小规模为主,规模化养殖不足45%。肉牛生产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养牛户一直采用长期“吊架子”(需时两年半)和短期直线育肥(5个月~6个月)的饲养方式,达到出栏体重500千克一般需要30个月~36个月,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长期分散饲养造成防疫成本高,品种改良难,可繁母牛产科疾病多发,各种服务组织功能无法体现,造成架子牛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更别提优质优价了。
在饲养上绝大部分肉牛生产农户都是全放牧形式,有的甚至夜间都不收回来,更谈不上喂精料育肥和修建青贮池,利用牧草或玉米秸秆青贮进行饲喂的农户不足30%。分散饲养肉牛的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薄弱,疫苗注射需要在区畜牧局和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的动员下才能开展,绝大部分饲养大户未进行定期驱虫,牛胃鼓气病严重,死亡较多,肉牛管理技术性较差。肉牛的分散饲养致使目前全省肉牛冻精配种率仅为60%,肉牛育肥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覆盖率也仅为60%左右。部分偏远地区在技术推广上受资金和交通工具的双重限制,母牛发情后繁育员不能及时进行配种,肉牛繁育仍采用本交配种。
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这些地区的肉牛生产效益极差。良种良法的规模饲养的牛犊周岁时售价高达1900元,分散落后养殖的只有600元~700元,肉牛育肥从3月份开始买牛到12月底前出售,高的每头可获纯利700元~800元,少的只有200元~300元,相差1倍还多。而规模化养殖比例较高,基础设施配备好的地区则截然相反。畜牧局局长付振义说,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保证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王德胜强调:“解决‘母本工程’及规模饲养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优质优价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效益,提高肉牛质量,走建设优质肉牛养殖大省之路。”
产业链条“链”不紧
黑龙江省肉牛生产的发展历程是过去全省“有牛无厂”,本地仅有的加工企业也只能称得上是屠宰站,深加工能力很差,更谈不到出口产品,牛肉的商业价值一直无法提高。2004年以后,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肉牛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使得黑龙江省肉牛产业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个问题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企业有了,牛又不够了。现在黑龙江省大规模肉牛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头,加上中小规模的总计30余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头以上。但全省优质架子牛不足100万头。“大部分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不足设计能力的40%,几乎所有的加工企业现在都吃不饱。”王德胜副局长有些担忧地说。
还有一个原因使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雪上加霜”。肉牛生产“企业+基地”的产业链条连接不紧,全省各地肉牛屠宰市场极不规范,加大了对现有加工企业的伤害。许多地方的“一把刀”骑着摩托车走乡串户,对谁家有几头牛、一个乡每天需要杀几头牛了解得清清楚楚,加上他的屠宰成本低,肉价便宜,县乡两级市场基本上在“一把刀”手里掌控。采访中一位过去的“一把刀”披露,一头550千克的牛能注“一挑水”,在加点儿凝固剂,它就不渗水了,宰牛不挣钱,卖注水肉才挣钱。很多农户贪图屠宰费用低就把牛交给了“一把刀”。
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经理李强说,大的肉牛加工企业把目光盯在大超市、大城市、发达地区和国外,和“一把刀”的竞争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市场艰难,但公司仍奋力前行。他认为,虽然市场培育的前期成本会很高,但这样的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长期效益非常可观。最关键的是要和基地紧密结合,保障充足的原料供应。
看来,链条连接不紧,产业化水平低是当前解决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加工的首要问题。
加大力度铺坦途
王德胜认为,发展肉牛生产要像扶持乳业那样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要实施良种补贴政策,加强繁育体系建设。在肉牛品种改良上,坚持用地方品种做母本,用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引进品种做父本进行多元杂交,培育适合黑龙江省特点的肉牛合成系。要迅速提高肉牛冻精配种比例,实施肉牛良种补贴政策。
要加快规模化繁育母牛养殖场、区、大户的建设速度,在肉牛基地建设上,鼓励规模育肥场、小区和大户的发展,推进肉牛规模化饲养,引导养牛户由兼营兼业和小规模分散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向转变。
应积极促进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和养殖基地一体化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养牛户(场)成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养牛户(场)组织起来,有计划安排生产,统一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服务合同,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组织制度和有效合约对农户进行约束,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维护产业整体利益。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专业培训平台,加强技术员、繁育员、饲养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积极推进青贮种植和储存饲喂技术,提升肉牛饲养水平。各市、县、乡要像抓奶牛青贮一样,抓好肉牛尤其是繁育母牛的青贮种植、储存和饲喂,迅速提升黑龙江省的肉牛饲养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黑龙江省对发展肉牛生产和加工已经开始实施一套完整的思路和举措,借鉴奶牛的相关产业政策,加大对肉牛的扶持力度。今年,黑龙江省将拿出专项资金解决100万头繁育母牛的冻精补贴,按照省政府《肉牛产业建设规划》及拟出台的《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带建设的意见》要求,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将扶持奶牛生产的政策延伸至肉牛。
据悉,目前哈尔滨等地市已开始筹集专项资金,实施“保母工程”。穆棱县决定,在2007年~2008年内,繁改站(点)冻配改良所需冻精由政府出资购进免费提供,对农民冻配改良所产牛犊每头奖励50元,农民所饲养的可繁母牛实现免费冻配改良,力争全市冻配率达85%以上,让西门塔尔牛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