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项目主要有黑龙江、山西、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浙江省共20个养殖小区。其中养猪小区5个、奶牛小区15个。试点项目总投资177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400万元。试点项目选择标准为:养猪小区饲养规模为3000头,年固体粪便排泄量为2200吨;奶牛小区存栏奶牛500头,年固体粪便排泄量为3600吨。5个养猪小区共饲养生猪15000多头,年固体粪便实际排泄量约为11000多吨;15个奶牛小区共存栏奶牛7500多头,年固体粪便实际排泄量为54000多吨。项目全部运行后年生产初级有机肥46500多吨,形成年处理219万立方污水的生产能力。
主推项目
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技术项目。即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固液分离,粪污无害化处理后综合利用,使养殖小区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促进农牧结合,实现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项目的实施有效改进了农村的卫生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降低了疫病风险。
青贮玉米种植示范与推广项目。在黑龙江省双城市、肇东市、安达市三个地处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奶牛带、肉牛带和玉米带的县市,组织实施的青贮玉米种植示范与推广项目,建立了高产优质的青贮玉米饲料基地示范区。三个示范县区各确立了10个农户为示范户,每户种植青贮玉米50~100亩,推广种植青贮玉米2050亩,调制优质青贮饲料21000吨;辐射区农户2.8万户,种植青贮玉米2.7万亩,调制优质青贮饲料135万吨,共计饲养奶牛14万头。
草原虫灾防治技术。开展草原虫灾监测,掌握灾情及防治情况,2006年四川、新疆、吉林、内蒙古和西藏等省区草原虫害危害面积2.5亿亩,累计防治虫害5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1000万亩,防治比例由过去15%提高到22.6%,有效遏制了草原蝗虫蔓延的趋势。合计减少牧草损失约17亿公斤,折合人民币约3.4亿元,防治区内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恢复,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还开展了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2006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5.6亿亩,建立草原无鼠害示范区防治面积4860万亩。
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在22个省178个县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推广优质牛冷冻精液694万份,受配母牛347万头,预计可以繁育优质母奶牛犊170多万头,使110多万农户受益。项目区培训技术员300余人。利用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进口高产奶牛精液4万剂、胚胎4500枚,支持北京奶牛中心、天津市奶牛发展中心、宁夏家畜繁育中心等8家种公牛站培育后备公牛,解决我国种公牛质量低、数量不足的严重问题。
主要成效
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安达市,项目建成后,作为项目的承担方已与河北承德磐丰酵素菌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磐丰公司有偿使用堆肥车间,并负责收购、加工、销售粪肥及堆肥产品,预计年生产果树肥1万吨,销售收入500万元,利润50万元。目前小区牛粪的价格已由10元/吨提高到40元/吨,仅此一项小区牧户每年可增收12.5万元。乡政府每年可得租金4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畜禽养殖小区的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节约了大量地下水资源。同时,增强了地方政府和养殖户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青贮种植规模扩大、养殖效益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省共种植青贮玉米284万亩,比上年提高40.2%。青贮饲料开始向产业化经营发展。如黑龙江双城市建永久青贮窖2241个,其中容量在300吨以上的大窖50个,150~300吨的中型窖370个,150吨以下的小型窖1500个。全市青贮窖的总容积已达到120万立方米,收贮青贮饲料近90万吨,大中型青贮机械已拥有3340台套,其中大型青贮机械20台套。2006年,荣耀和峰强两个专业化青贮饲料生产中心相继成立,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实现企业和种植户双盈。农户种一亩青贮玉米,亩产带穗秸秆1万斤,就地出售每斤0.05元,收入500元。荣耀饲料公司与250户农民签订了4000亩种植合同,收购价每斤0.05元。双城市推广青贮饲料饲喂奶牛产奶量提高15~20%,繁殖率明显提高。按最低标准计算,一头年产4.5吨的奶牛,喂青贮后,年产奶可达5.17吨,乳脂率由3.2%提高到3.4%,每吨奶价由1640元提高到1740元,产奶收入增加1625元,纯增效益1000元。
主要经验和做法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各项目试点省都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市县畜牧局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将项目实施的各项计划任务分解到人,实行目标责任,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监督。重大畜牧技术推广项目,严格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审核支出费用,专款专用,实行报账支付制度。有效地防止了误用、滥用资金现象,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技术保障。畜牧总站组织的重大技术推广项目,一般要先组织专家编制技术手册,发放到项目实施点,并组织项目技术培训班,对项目负责人从技术到管理进行技术培训,从而保障推广的技术不走样,使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学的会、记得牢,会应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