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方法介绍
1.1 非水滴定法(GB10818-89)
称取80℃下干燥3小时的样品0.7g(称准至0.0002g),置于 250mL三角瓶中,加甲醇 40mL,充分摇动30分钟后过滤,再分别用20、15、15mL甲醇洗涤沉淀三次,将滤液和洗液合并,在水浴上蒸发至于,备用。在上述三角瓶中加入20mL冰乙酸使溶解,再加 2mL乙酸酐,10mL乙酸汞试液和两滴结晶紫指示液,摇匀,用高氯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纯蓝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1.2 银量法(莫尔法)
称取样品1.4g(称准至0.0002g),置于I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放置20分钟,过滤,弃去初滤液,准确量取续滤液50mL于250mL三角瓶中,加铬酸钾指示液0.5mL,用0.1mL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呈红色即为终点。同时进行空白试验。
1.3 定氮法
第一,作取样品3g(称准至0.0002g),置于250mL干燥的三角瓶内,加水100mL,充分振荡15分钟.过滤,吸取滤液10mL,按凯氏定氮法先消化再蒸馏测其总氮量(N总)。第二,另取滤液10mL于消化管内,加水20mL,加 400g/L的 NaOH溶液 20mL,直接在定氮仪上蒸馏,测定其含氮量则(N0)。第三,再取滤液 10mL于消化管内,加 400g/L的NaOH溶液5mL,在电炉上蒸馏至无碱性气体跑出(pH试纸呈中性),按凯氏定氮法先消化再蒸馏测其含氮量(N1)。
1.4 四苯硼钠重量法
精确称取样品1g(称准至0.0002g),置于100mL容量瓶内,加水80mL充分摇动 20分钟,用水定容,过滤,弃去初滤液,准确量取续滤液10mL于100mL烧杯中,加水20mL,l滴10% AlCl3溶液,20mL 2%四苯硼钠溶液,振荡30分钟,在预先称好重量的G4砂芯漏斗上过滤,置105℃恒温干燥箱中烘至恒重。计算:氯化胆碱重量W1=残渣重(g)×0.3298×l00/10
氯化胆碱含量(%)=W1×100/样品重
2 实验室测氯化胆碱的真实含量
上述四种检测方法中前三种都不是针对氯化胆碱的特定结构或特异理化性质而建立的,四苯硼钠法会受到K+、NH4+干扰,对于不同的掺假物,用其中一种方法检测不一定能够识别,因此在具体检测中不同样品应具体对待。下面就如何利用各检测方法进行氯化胆碱粉剂原料的掺假识别进行总结。
2.1 高氯酸滴定法
虽然不是氯化胆碱的特异性反应,但在用此法检测时,对于真正的氯化胆碱粉剂原料,溶剂蒸发完后,三角瓶瓶壁附着物呈半透明的结晶物,冰乙酸溶解后溶液澄清,滴定终点明显。老瓶壁附着物为较厚的一层不透明物,冰乙酸溶解后溶液混浊,且滴定终点不明显,尽管最终也能变成终点的颜色,但不是在一滴之间突然飞跃,对该样品的纯真性就值得怀疑。
2.2 定氮法
对于上述方法检测可疑的样品,用定氮法进行检测。根据氯化胆碱的分子式C5H14NC1O(其分子量为 139.63 ),理论上50%的粉剂原料含氮量为5%,因此若含氮量N总很低,可以断定为掺假样品。正常情况下N0很低,一般不超过0.1%,相当于一般试验的空白值,N1≈N总。若不是这样,则为掺假样品。下面是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样品定氮法的检测情况,见表l。
样品 1中,N0≈N总,说明样品中几乎全是三甲胺、铵盐或其它可与氢氧化钠反应产氨的含氮物,为假的氯化胆碱;样品2中,N0较高,说明该样品中三甲胺残留较高,为不合格的氯化胆碱;样品3中,N1≈N总,可以断定该样品中没有掺入铵盐、三甲胺或其它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产氨的含氮物。对于此样品,需进一步用重量法测定。我们曾遇到一个样品,用定氮法、银量法测定含量均正常,用高氯酸法滴定时滴定终点不太明显,这三种方法测定结果均在55%左右,但用重量法测定时氯化胆碱含量只有27.1%,为掺假样品。
表1 一些样品定氮法的检测情况
项 目 | 1 | 2 | 3 |
N总 | 5.86% | 5.02% | 4.85% |
N0 | 5.06% | 0.91% | 0.08% |
N1 | 0.78% | 4.10% | 4.80% |
在检测中我们还发现用重量法、高氯酸法、银量法检测合格,用定氮法却发现为掺假样品。N0很高,N0≈N总。
3 结论
目前市场上利用国家标准检测氯化胆碱含量方法的局限性,掺假现象五花八门。针对不同的掺假情况,用上述其中一种方法不一定都能识别,通常用不同方法逐步排除。因此对于一个氯化胆碱粉剂原料,不能根据国家标准检测合格就算完事,还需用不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特别是在一个样品用高氯酸滴定终点不明显时,更需认真对待,用其它几种方法进一步验证。只有四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才能下合格的结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