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工业的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思路



    本文概述了目前饲料工业安全性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思路,为今后饲料工业乃至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予以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饲料工业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还是产品质量的改进、完善均已有了显著的进步,为我国畜牧业乃至农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饲料工业作为畜牧业的一大支撑部分,饲料工业的安全性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于是成为饲料加工业首要关注的焦点。

1 安全性--未来饲料工业的发展方向

1.1 饲料工业安全性的意义

    饲料工业直接指向服务于畜牧业,畜牧业为社会提供各种畜产品服务于食品行业,食品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健康休戚相关。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食品要求绿色化,即无污染、无残留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同时也希望能尽快实现与国际农产食品标准接轨。可以说绿色食品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对食品新的需求趋势。作为人类食物蛋白质重要来源的畜产品,其安全性一直受到特别的重视。饲料是生产畜产品的原材料,饲料本着要求在改善其营养性、适口性和生物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解决饲料的安全性。生产高品质饲料的关键是确保饲料原料的质量,但有些饲料是有毒的,如饼类饲料;还有一些饲料被霉菌、人畜共患病病原体、有毒农药等污染,成为带毒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并残留于体内组织、器官及产品中;一些抗生素、人工合成类生长激素及增重
剂也会残留在产品中危及人类健康;有的残留随畜禽粪便释放至自然界,造成潜在的环境污染。因此饲料工业的安全性,对人类健康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目前饲料安全性存在的问题

1.2.1 来自饲料本身的安全性考虑

    首先,部分饲料自身含有毒素,这些毒素会蓄积于畜禽体内及畜产品中,危害人类健康。如棉籽饼中含有棉酚,当蓄积于体内时,可损害人畜的肝细胞、心肌和性腺;菜籽饼中的毒素源于芥子甙,在生物体内酶和一定的温度下产生有毒物质伤害肝脏、消化道,致甲状腺肿大;蓖麻籽饼含有蓖麻毒蛋白;亚麻仁饼含有亚麻苛配糖体在酸性条件下生成剧毒的氢氰酸;生黄豆(饼)含有抗胰蛋白酶、皂角苷、血球凝集素和甲状腺肿诱发因子等。其次,饲料霉变产生的毒素。玉米、花生等谷物饲料及棉籽饼粕等易被黄曲酶、寄生曲酶污染而产生有毒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同时,其他曲霉、青霉、镰孢霉的放线菌也可产生。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还可以转移到其产品(肉、奶、蛋)中。据报道,奶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与牛奶黄曲霉毒素B1的残留量之比约为200∶1,猪饲料与猪肝脏中、肉鸡饲料与肉鸡肝脏中、蛋鸡饲料与蛋鸡肝脏中、肉牛饲料与牛肉中的残留量之比分别为800∶1,1200∶1,200∶1,14000∶1,通过食物链造成对人类健康的极大危害。饲料在霉变过程中,霉菌生长消耗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使饲料成分发生分解,饲料营养价值降低,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和霉菌病,使动物免疫机能下降。主要霉菌毒素的产生与危害,见表1。

1.2.2 人为用药所致的安全性考虑

(1)农药、化肥对饲料的污染:我国农药、化肥施入量均大于国际平均水平。化肥主要造成重金属污染,如汞、铝、镐,导致一系列人畜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中毒病变。农药主要造成有机磷、有机氯污染。有机氯大量残留于作物种子、秸秆中,并通过养殖业污染人类的食物链,使肝细胞病变和引起脂肪肝。有机磷农药会富集于海洋生物如鱼、虾及鱼粉中,并在人体内富集,使血液胆碱脂酶活力下降,引起胆碱神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的后果。

表1: 主要霉菌毒素及其危害简明一览表

易污染饲料种类 霉菌毒素 主要产毒霉菌 简明危害
玉米﹑花生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寄生曲霉 中毒性肝炎
秸秆﹑干草 葡萄状穗霉毒素 葡萄状穗霉 神经系统障碍,白细胞减少
大麦﹑小麦 桔青霉素 桔青霉﹑绿表霉 肾病和神经机能障碍
大麦﹑小麦 黄绿青霉素 黄绿青霉 中枢神经机能障碍
高梁 岛青霉毒素 岛青霉 侵害肝脏,肝细胞硬化坏死
赭曲霉毒素 赭青霉,鲜绿青霉 肾病,肝细胞坏死


(2)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自Cunha和Stokstad等人于1949年首次用青霉素发酵残渣饲养动物被确认具有促进生长作用以后,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在减少动物疾病发生,确保动物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产重的不良后果。长期滥用抗生素作为添加剂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使某些正常菌群突变为耐药菌株而产生耐药性,将正常菌群杀死,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破坏体内微生态平衡,导致消化功能失常而出现腹泻、肠炎等。由于抗生素进入动物体内可以同多种蛋白质结合成复合体并分布于体内各个部分,使机体发生明显的免疫形态学变化,伴随形成特异性抗体,使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尤其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畜产品中出现药物残留直接危及人类健康。此外,动物的排泄物也造成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及饮用水的污染。研究证明:不少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有"三致(致畸、致残、致突变)"
的作用,应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3)生长激素和化学合成类增重剂:近年来,生长激素和化学合成类增重剂在畜禽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些物质易残留、难消除,极易在人体内蓄积。生长激素类引发人的性早熟,四肢末端肥大。砷制剂可在鱼类、海生和陆生植物内富集,最后转移到人类食物链中,引发肺癌、皮肤癌、孕妇流产和胎儿畸形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砷列为致癌因子。目前,饲料工业对使用生长激素和化学合成类增重剂及类似药物持谨慎的态度,基本得到了控制。

1.2.3 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

    畜禽本身在免疫降低、幼龄、老龄、营养应激等异常情况下,易患各种疾病。其中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水、排泄物等污染畜禽饲料,这些被污染的饲料一旦进入畜禽体内可通过产品发生转移,危害人类健康。这些疾病包括布氏病、结核、口蹄疫、沙门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绦虫病和弓形体病等。

2 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目前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是各行各业寻求发展的基本准则和追求的共同目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就是从持续农业的角度和世界各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资源、环境、人口、技术等因素与畜牧业的发展相协调,旨在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在保证畜牧业发展的同时,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使之能持续利用。采取生产的适度增长和适度消耗策略,保护和改善环境。随着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经过萌芽、起步、快速发展3个阶段,已成为世界第2大饲料生产国。《中国饲料工业1996~2020年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我国在饲料科技水平、质量、种类、经济效益等方面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使饲料工业跃居国民经济前十大产业,可谓任重道远,机遇与挑战同在。

2.1 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1 畜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饲料工业的发展

    据统计,1998年在各类肉品的总消费中,猪肉比例最大,达67.8%,禽肉占18.7%,牛肉占12.5%。1997年奶类总产量达810万t,仅占世界总产量的1.82%,人均占有量为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