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乳都”称号。然而,庆祝“乳都”主题雕塑落成的欢宴未散,此间奶牛价格就开始走低,由最高时的两万多元一路跌至几千元,甚至有价无市。
仿佛一夜之间,奶牛养殖业由“暴利产业”变成了“低效产业”。此番牛价暴跌,不仅使奶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给地方政府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盲目扩张导致低产奶牛泛滥
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乐园区姑子板村是全区最大的奶牛养殖村之一,伊利和蒙牛两大乳业公司在这个村建有4个收奶站,在通往奶牛养殖区的公路旁,立有一块显眼的大牌子,写着“中国乳都核心区”。
两年前,笔者曾来此地采访,当时奶牛市场“牛气冲天”。
一头乳牛犊刚落地就能卖五六千元,村民家里的牛下了乳牛犊还放鞭炮、吃喜酒。
两年后,村民孔月旺摇着头说:“行情变得太快了,现在最好的大奶牛卖5000元就不错,母牛犊500元一头没人要。”孔月旺原来养着10头奶牛,由于收益下滑,已将两头奶牛当作肉牛卖掉,一头只能卖2000元左右。
内蒙古奶牛养殖迅速扩张,全区奶牛头数由不足50万头扩张至251万头,奶牛价从一头几千元炒到两万元以上。2005年全区牛奶总产量达73亿公斤,而单产仅有2800多公斤,与发达国家8000公斤的水平相差甚远。
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奶牛养殖数量迅速扩张导致质量下降,低产奶牛一度占全区奶牛总头数的30%,这意味着有超过70万头的低产奶牛要作为肉牛贱卖、屠宰而淘汰。
雪上加霜还原奶充斥乳品市场
奶牛市场低迷,奶价不涨饲料涨,均对奶牛养殖业造成冲击;而国内乳品加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奶粉生产“还原奶”,更让奶牛养殖业雪上加霜。
和林格尔县姑子板村王三毛对说,2003年村里的4个奶站,每天能收13吨鲜奶,2004年每天收9吨左右,2005年每天收8吨多,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国内大中型城市等鲜奶重点消费地区,乳业价格战更为激烈,一些乳品逆市降价,抢占市场,有的货价上一瓶牛奶价格还赶不上一瓶饮用水……
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兑现,乳品关税税率逐年下调,2004年,奶粉关税由原来的25%降至15%。在此税率下,采用进口奶粉勾兑生产的牛奶成本,比收购鲜奶低20%左右。
200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要求,凡在液态奶生产中使用复原乳的,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注“复原乳”字样。
然而,内地市场上的大型乳品企业,除伊利公司外,其他都是合资企业。由于外资企业的广泛宣传,所谓“还原奶同鲜奶没差别”的观点正在蔓延,大量进口奶粉用于生产还原奶,导致鲜奶过剩的虚假信息不断放大。
后果不堪地方政府参与造市
“小洋楼没住上,倒是欠了一屁股债。”内蒙古卓资县城关镇南夭村蒙牛公司奶站经营者武连锁说,前些年,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鼓舞下,加上“养奶牛、小洋楼”口号的诱惑,他也投资建站收奶,饲养了16头奶牛。现在,他的奶牛有10头“吃闲饭”,一年毛收入5万多元,收支相抵,每月赔1800元。
2004年4月,在奶牛养殖“大跃进”时期,锡林浩特市政府组织人员入市贩牛,以每头牛1.835万元的高价,从新西兰购入所谓的纯种奶牛3000头,并提供贴息贷款出售给当地人家,还逐户签订了《购牛合同》,结果买回的大多是别人淘汰的奶牛,日产奶10公斤左右,售奶收入还不够自身的“生活费”。
如今奶牛价格暴跌,内蒙古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很少有地方政府再谈奶牛业,这个话题成了烫手的山药,谁都不愿意碰。一些官员表示,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再包办代替了。
但是,奶农们不满意,他们希望政府转变管理方式,为奶牛养殖业保驾护航。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姑子板村,防疫人员忙着挨家挨户给牲畜打防疫针。去年以来,这个村的奶牛受到一些疫病影响,产奶量直线下降,奶农损失惨重,农户支付的兽医药费用也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