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黄羊在大巴山区农户养殖适度规模的观测与分析

 

王维春
(南江县畜牧食品局四川南江636600)

  摘 要:大巴山区的养羊历史悠久,农民素有放养山羊习惯。南江黄羊育成后,群体数量不断扩大。为确保以草地(草山、草坡)、饲草为基础的养羊资源持续、合理、有效利用,本文提出了以南江黄羊为主导品种的肉用山羊,适于山丘区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在“放牧+补饲”的条件下常年饲养繁殖母羊30~40只,断奶成活率92.96%、繁活率330.8%、每育成一只羔羊纯收益79.21元,各高于40只以上的2.62%~5.08%、2.51%~12.48%、23.78%~36.5%;饲养育肥肉羊50~100只,投资收益率达123.4%,高于养100只以上的24.5%。若饲养方式向“舍饲+运动性放牧”转化,不仅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科技养羊水平,还可增大养羊总体效益,推进肉羊业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南江黄羊;肉用山羊;农户养殖;适度规模;观测分析。

  养羊是山丘区农民的一项传统产业。过去因本地山羊品质低劣、选育程度不高,又缺乏优良培育品种,加之在传统粗放饲养方式下,山丘区农民一般多采用“夏、秋季放牧山坡,冬、春季野营河谷”的放牧方式;在低山农田区,偶尔可见割草饲养或栓牧。致使养羊长期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状态,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制约养羊生产发展。对此,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畜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在大巴山区培育山羊新品种的构想。经过三十多年有计划的多品种杂交选育,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目前,该品种已推广及扩大繁殖到民地国内30省(市、区)10万余只,其中西部地区分布最多,占产地推广数的66.19%,对我国,特别是西南山地区养羊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大巴山区的“通、南、巴”三县(区),具有养羊的特殊资源优势,农民群众素有养羊习惯。该区域的草地面积40.45万hm2,占幅员面积的45.02%,加上林间草地14.58万hm2,可载畜200余万个羊单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左右;农作物品种多、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给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导品种的肉山羊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谋求养羊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大巴山区农户适度养羊规模的初步观测与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宜山丘农区肉羊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供一些地方发展肉山羊生产参考。

  1 材料来源及方法

  1.1 观测地点与取材
  在“通、南、巴”三县(区)交界地带19乡(镇)中,从38个自然村内,随机抽样147户羊群进行定点观测,对其中繁殖羊82(群)户和育肥肉羊65(群)户,自2004年起,结合南江黄羊育种每年5~6月普查登记和10~11月整群鉴定,进行统计与相应性状指标测定,按户(群)饲养规模分组,连续在两个年度内繁殖与饲养观测。
  1.2 材料分组
  根据抽样和观测收集的资料,按常年饲养繁殖母羊每(群)户20只以下、20~29只、30~40只、41~60只、61~80只的梯次分为5组(见表1);育肥肉羊每(群)户30~50只、51~100只、100只以上梯次分为3组(见表2)。

表1南江黄羊繁殖母羊的不同饲养规模比较观测分组

组别
范围
群(户)
其中:分布县(区)
南江
通江
巴州
20只以下
3
3
0
0
20~29只
17
17
0
0
30~40只
28
21
6
1
41~60只
28
24
2
2
61~80只
6
5
1
0
合计
82
70
9
3


表2 南江黄羊育肥肉羊不同饲养规模比较观测分组

组别
范围
群(户)
其中:县(区)分布
南江
通江
巴州
A
30~50只
25
25
0
0
B
51~100只

相关文章

​ ​